刚开始就面向性能选择编程语言可能是一种过早的优化
Python 核心开发者为 Python 性能问题辩护的文章,里边讲了些常识性的道理,比如要权衡开发的效率和快速原型迭代等;以及当要优化时可以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等,值得看一下。当然反对者也是有理由的,比如 PyPy 很多人总认为无法用到生产环境,也不大会去尝试;另外一些现代的静态编程语言比如 Go、Rust,它们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性也做得很好了,所以可选择的范围也多了。
Python 核心开发者为 Python 性能问题辩护的文章,里边讲了些常识性的道理,比如要权衡开发的效率和快速原型迭代等;以及当要优化时可以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等,值得看一下。当然反对者也是有理由的,比如 PyPy 很多人总认为无法用到生产环境,也不大会去尝试;另外一些现代的静态编程语言比如 Go、Rust,它们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性也做得很好了,所以可选择的范围也多了。
一对工程师和设计师夫妇创业做的产品反馈 SaaS 产品,还记得3年前分享过他们的文章,这次再看到总结还是很欣喜,喜欢这种简单纯粹的成功。确实还有许多公司像他们一样沿着类似的路途行进,但却未必成功了,所以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未必容易,学学别人的经验,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挺好的。
作者分析了经济学人杂志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式,横向对比了一些类似的传统新闻媒体。总之结果还不错,但我觉得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存在,适合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,不过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和获得启示,对从事媒体行业以及对媒体感兴趣的人们。
Sip 是他们做的一个科技新闻摘要的产品,过程和经历挺有意思的,对于信息流类似的产品都可以参考。他们最后总结了几点:
去中心化、可扩展一开始就要置入产品里
关注指标数据,和宏观态势
实际执行总是比预期的时间要长
作者站在工程师和公司的角度分别阐述了编码面试的利弊,公司方面主要是基于成本考虑,提高门槛,避免误判;而工程师呢,则面对买方的市场,必须按游戏规则来,闯过一道道关卡,证明自己,虽然成本也很高。
作者设想让第三方来客观提供对工程师的统一测评,减少双方的成本,同时加上公司方面的特殊用人需求能力考察,来解决这个问题,然而这只是理想的情况。所以怎么办呢,现状就是工程师还是好好准备吧,通过了是能力的体现,没做好也不必气馁,毕竟它只是一次测验,不代表工程和项目能力。
当然,找工作对个人来说是件大事,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工作,避免切换的巨大成本。
作者诚实地说出了一个事实,现代 Web 开发越来越复杂,知识方方面面变化又快,难以完全掌握并记忆,所以虽然全栈开发且有8年经验,他也得不时地去 Google 搜索查找解决方案。但作者也说了掌握框架和原理性的东西,出了问题知道怎么去定位、分析、解决以及随后的总结积累,是一种能力。
其实不仅仅是 Web 开发,整个软件行业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,考验着工程师的能力和经验,而能够保证质量和交付,并进行创造的人则堪称佼佼者。
豌豆荚创始人关于轻芒创始历程的回顾,有很多细节故事,凝聚了作者的思考,过后了看比较有启发性。我觉得总结来看内容分发这件事还处于不断的演进中,不会一蹴而就。作者能从中转型做B端业务,也算是比较灵巧的,切入了一个点。
科技圈的 founders 以及 makers 喜欢看的书,大多都是关于创业公司以及商业的,很多有名的可能都看过了,那既然是个书目不妨对照着查漏补缺下,或者借此机会重温下也不错。
最近 Zoom 上市大家讨论的很热闹,国内国外的,抛开商业上的分析,可以简单听听创始人的故事以及他的理念。如果真要说的话,还都是大实话,比如有梦想并坚持,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,给他人带来幸福,读书等,倘不是从成功人士口中说出的话,我们大概率要认为这是废话了。
所以不如好好想下行动和执行,以验证自己对此的理解,与大家共勉。
作者写维护 Redis 的一些感受,总体上是好的,但也有苦与痛,自由、时间、心力等等。看了后挺能体会的,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顺遂心意,轻易改变,学会苦中作乐。
不要放大阴暗面,多看到阳光的地方,专家都是这样,所以心态要平衡了。
很简短的对话,我比较关注的是里边讲的时代拐点的部分,也就是新一代计算平台,这个现在慢慢成了共识;还有就是给年轻人的建议,我觉得是发自内心的,有一些也比较认同,过来人的经验值得借鉴参考。
另外分享一篇他的访谈:我给有梦想的年轻人10点建议,也挺不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