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雪老师

题图来自搜狐

听说江雪老师大概在2011、12年那会,微博正兴盛,媒体人在微博上也很热闹,除了传统的纸媒上的作品外,能从微博上看到媒体人更丰富的一面。后来真正关注深入了解倒是在16年底了,她做独立记者,写了很多非常好的作品,用她的话说,在离开了体制后才能采写这些内容的。

由于这些报道的稀缺以及感染力,所以自然而然地在网上搜索她的故事,同时也关注她的微博,以随时知晓动态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的公众号被封了好几个,不过还好她后期的文章基本都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。

第一次见到江雪老师是在西安知无知2017年元旦举行的文化活动上,我有意地去观察倾听她,活动间隙简单地攀谈两句问个好,算是在用心感受一个自己崇敬的人。这以后就只是在网上看了。后来我去北京在一个文化机构待过一段时间,那块的朋友也都认识江雪老师,这样就感觉间接地更近了。下来是在端传媒上有时会看到她的文章,或者是相关的媒体人会提到,比如邹思聪就写过。

最近的一次,是今年三月份西安知无知迁新址,讲座结束,我到江雪老师跟前聊,说到了北京的朋友,大家找到共同话题了,她就加了我微信。她说她的微信账号被封了,重新注册了个,很多朋友都没法联系了,她最近还在端传媒上写了篇文章就讲微信号被封的事。那以后我就可以时常看到她的状态,在我颇有种阳光照进生活的感觉。可能大家无法理解,能看到她的文章,甚至在她的朋友圈内,这是一件我曾想象过的事,那是因为我被作者的文章,文章背后的那个人所感动了,迫切地想去关注她,所以会有这种想法。不知道有没有读者跟我一样,我想是有的。除此外,举止的优雅,以及问题和忧患意识、立场,都赋予了她特定的内在之美,和令人动容的气质。

这几年严肃的调查报道越来越少了,属于调查记者的风云时代也不再了。大家看到的只是科技媒体的繁荣,而西方意义上媒体的“扒粪”精神也难以为继。就此来讲,江雪老师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标杆的作用,为狂飙突进的社会留了一份珍稀的记录,达到了一个媒体人所能的向度。

看到朋友圈里江雪老师说是她生日,“世事如此,只有一些深沉的友爱,以及丝缕的理想,可慰平生。” 是啊,有些人之所在是跟时代联结在一起的,也因此牵动着背后很多个读者。作为这众多读者中的一员,我默默地祝福她。支持她的独立写作,虽然这是微不足道的。

我常常感觉我们是割裂的一代,比如我的同龄人优秀记者赵思乐,就没有被更多应该关注她的读者看到,而是处于遮蔽的状态。同样前一段时间,因为访谈节目十三邀而处于争议的许知远,有多少人知道读过他的书《抗争者》,了解这个丰富的作家,以及他的对理想事业的坚持。相较于前些年微博社交媒体时代,大家更多的是围观意见领袖,然后学着参与公共生活,到如今更多个体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,并形成公共意识和习惯,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一代知识人的播种和努力。借由开放分享的精神,埋头工作生活、视域狭窄的我们,通过更多像江雪老师和一些朋友那样有良知的人,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真相,看到它的另一面,理解彼此,而更容易达到共识,凝聚力量。

对此,我们应心存感激。

分类: 生活

发起讨论 文新社区